南滑蜥

Scincella reevesii   Gray
   

  47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2枚前额鳞相接;无颈鳞或具1—3对略扩大的颈鳞;背鳞等于或略大于侧鳞;体侧黑纵纹约跨3鳞行,两侧黑纵纹间背鳞8+2(1/2)行;第W趾趾下瓣15—18枚。
形态 全长103—135mm, 1雄头体长46. 5mm,尾长65. 5mm; 4雌头体长50—52mm, 2雌尾长66—85mm。
吻端钝圆,吻鳞宽大于高,从背面可见,无上鼻鳞;鼻鳞较大,完整,鼻孔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;额鼻鳞1枚,宽大于长,略呈菱形;前额鳞2枚,多数彼此相接,仅1号标本分离;额鳞1枚,长度等于或短于额顶鳞与间顶鳞之和;额顶鳞1对,彼此相接甚多,等于或略小于间顶鳞;顶鳞2枚,彼此在间顶鳞的正后方相接成一短鳞沟,2枚颖鳞与顶鳞相接;无颈鳞或具略扩大的颈鳞1—3对;颊鳞2枚,前后排列;上睫鳞7—8枚;眶上鳞4枚,2枚与额鳞相接;上、下唇鳞多数均为7枚,第四、第五枚上唇鳞矩形或略呈五边形;耳孔椭圆形,近于眼径大,前缘无瓣突(仅1号有瓣突),外耳孔大于下眼睑窗。
背鳞平滑,背部鳞片略大于体侧鳞片;环体中段鳞30—32行,深色侧纵纹间背鳞8+2(1/2)行;侧纵纹上缘波状;背中线鳞61—70枚;腹中线鳞67—76枚;肛前鳞2枚,较大;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—1.7倍,尾基部圆柱形,向后渐细而尖,尾腹面正中1行鳞横向扩大。
四肢侧扁,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指趾端相遇;指趾长,侧扁,第Ⅳ趾背面覆以2行或几2行以上的鳞片,第N趾趾下瓣15—18枚,趾皮瓣微弱起棱。
前领齿8—9枚;下领齿47—51枚。
背面浅棕色,散有黑色斑点,密集于背中线者,前后缀连成1纵行;体侧黑纵纹自吻端经鼻孔,颊鳞上方、眼后沿体侧向后延伸至尾末端;黑纵纹在腋胯间占3鳞行宽,其间杂以白色斑点;黑纵纹上缘波状。腹面白色。
变异:原始描述无颈鳞,从所观察7号标本中有略扩大的颈鳞,2对者3号,3对者2号,左3右2者1号,左3右1者1号。环体中段鳞行原始描述30-33行;7号标本中30行者3号,32行者4号。第4趾趾下瓣原始描述16—19枚;7号标本中18枚者2号,左18右16者1号,左17右16者1号,左16右17者2号,左15右14者1号。背面黑色斑点多者达4-5纵行,或者完全没有。雄性吻到前肢基部距离大于雌性,而腋胯间距则小于雌性。
查看标本 广东:广州2♀♀(CIB 625292-93)。海南:吊罗山大里2♂♂(CIB64 Ⅱ5824, 64 Ⅱ6057),吊罗山南喜1♀(CIB 64 II 5297),檐县1 ♂(CIB 64 II 6518)。
广西:1♀(CIB 601357)。

大小

全长103—135mm, 1雄头体长46. 5mm,尾长65. 5mm; 4雌头体长50—52mm, 2雌尾长66—85mm。

生物学

垂直分布范围海拔250(海南南喜)—300m(广西瑶山罗香)。生活于低山区。白昼活动,常在路旁落叶或橡胶林下草丛中。邓其祥(1988)报道四川省米易县与攀枝花市有南滑蜘分布,标本采集于米易县雅砻江干热河谷中,清晨、傍晚和夜间静伏于宅旁、路边的石缝、石穴中,睛天阳光照到洞穴和周围地面时,才从洞穴爬到地面,在乱石堆、石坎草丛边等处静伏,等待食物靠近而猎食,或静伏短时,又慢慢爬行寻找食物,它的活动规律与当地白天活动的昆虫活动一致。
卵胎生。广州1雌,左右输卵管内各有胚胎3个,视杯已出现色素;1960年4月30日在广西金秀罗香采的1雌左右输卵管内各有3枚卵尚未发育;1964年5月25日在海南吊罗山南喜采获1雌输卵管内有已发育完善的仔蜥左5右4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低山区。白昼活动,常在路旁落叶或橡胶林下草丛中。邓其祥(1988)报道四川省米易县与攀枝花市有南滑蜘分布,标本采集于米易县雅砻江干热河谷中,清晨、傍晚和夜间静伏于宅旁、路边的石缝、石穴中,睛天阳光照到洞穴和周围地面时,才从洞穴爬到地面,在乱石堆、石坎草丛边等处静伏,等待食物靠近而猎食,或静伏短时,又慢慢爬行寻找食物,它的活动规律与当地白天活动的昆虫活动一致。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广东(广州)、香港、海南(澹县、陵水吊罗山南喜)、广西(金秀罗香)、四川(米易、攀枝花市)。